Contact Information

加拿大中國文化大學校友會的聯繫方式:

電話: (604) 454-1818

手機:(778) 855-2368

E-mail: alicefu168@gmail.com

FOR HEADQUARTER: www.pccu.edu.tw

FOR TORONTO: http://ccuniversity.blogspot.ca

Tuesday, 15 April 2014

世界新聞網-北美華文新聞、華商資訊 - 張其昀先生的教育家風範:請閱讀定居於加拿大溫哥華,曾擔任本校訓導長兼圖書館館長程國強老師撰文



張其昀先生的教育家風範

by 《程國強》

04.11.14 - 06:00 am

民國四十四年(一九五五年)夏天,台灣教育部舉辦高中畢業留學考試,具備條件必須要持有國外大學的全部獎學金,包括四年的學費及住宿雜費等等。報考時我已 獲得天主教住在紐約的南京區總主教于斌的應承,已經找到給我獎學金的學校,但是證件尚未寄出。不過為了趕上留學考試,可以持他給我的信先行報考。

於是我拿著于斌總主教的親筆函到中山南路的教育部,求見部長張其昀。那時是台北的盛夏,非常炎熱,在那沒有冷氣的簡陋辦公室內,他仍然穿著西裝打著領帶批示公文。他看了于主教的信後立刻在信上批說:「既已有于主教的信,可准先行報考再補證件。 其昀」

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這位權高位尊的教育家,時間不過十分鐘,但是我對他那溫文儒雅、毫無官架子的風度卻是印象深刻、崇敬無比。

放 榜之日我倖得錄取,我在美國的學業告一段落以後,曾經在哈佛燕京學社有短暫的逗留。因為生活單調苦悶,所以寫了一篇散文投寄台灣的中央日報副刊。誰知在這 篇題名為「康橋寄簡」的文章登出不久,卻接到了張其昀先生的來函。他盛道我描寫的康橋就是他當年在哈佛大學遊學時的情景,所以要在當時的中國文化學院的校 刊「華夏導報」重登一次,他也問及我在台灣有何親人。從此我們就有了書信的來往,這期間他又聘我為中華學術院的研士。

民國五十八年(一九 六九年)夏,張其昀先生邀我參加中華學術院所推動的第二屆「國際華學會議」,當時有海內外五百多學人參加。但是在開會的前三天卻臨時取消,後來有人說是政 治因素,因為人數眾多遭到當權者的干擾。這對張先生來講可以說是打擊甚深,因為以他與蔣中正總統的關係,他確實是想把海外的一批學人團結起來為中華民國有 所貢獻。沒有想到「國際華學會議」開完第一屆竟成絕響,事後我到位於陽明山的國防研究院拜訪他,他卻笑著說:「政府有政府的考量,我們應該理解。」張先生 的胸襟真是無人可及。

一直到民國六十四年(一九七五年)我因為父親為心臟病所困,經常在立法院主持預算審查時昏倒會場,我乃以客座教授的 身分到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系任教並兼圖書館長,順便照顧家人。但是一年聘期一到,在我向張其昀辭行返加時,他卻下條子給郭院長讓我留職停薪,館長職務由院長 暫代,我就在年後再度回到文化學院做長期回國服務的打算。

當時校方財務狀況不佳,教職員有半年領不到薪水的情況;然而他體諒我在國外尚有家小要養,因此關照財務部門按時發放我的薪資,可見老先生體恤下情、處處為人著想的美德。

然 而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對老朋友的照顧。我的老師吳經熊博士回國擔任總統府資政,張其昀先生立即聘為名譽校長;錢穆先生住在外雙溪,因為行動不便,張其昀先生 請他在家中授課。其他如林語堂、陳立夫、林伊、黎東方、胡品清教授等,他都待之以禮,使他們願意犧牲奉獻在華岡講學。我認為張其昀先生有一種親和誠摯的修 養令他的晚輩敬仰、同輩信服,這是他的人格特色,非常人能夠俱有。

在我追隨他的幾年歲月中,他讓我擔任過訓導長、華岡出版部總經理、華岡藝校董事等職務,同時聘我為華岡教授,今後即使離校也和文化難以割捨。後來我應輔導會趙主任委員之邀轉到華欣文化中心去服務,直到張其昀先生病逝,我在史學系任教達二十年之久。

從早期的教育部到文化學院改制為大學,張先生那種從無到有的開創精神以及大公無私的奉獻教育表率,鼓勵了千千萬萬個青年學子的光明前途,讓我在寓居海外的退休之年,仍然難忘張其昀先生的教育家風範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